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O Fatasma


欲望如幽靈般籠罩整個世界,
欲望卻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走在幽靈之後的,是如同犬般的本能。

穿著橡膠衣在垃圾山上行走的人。

替你手淫聞著舔著留在手上的你的精液,
闖進你的房間綑綁你想要強暴你。

噢,幽靈。群犬正在狂吠著。



















O Fantasma, 2010, João Pedro Rodrigues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親愛的日記:人生最棒的電影就是好好生活


第一次聽到Nanni Moretti這名字是來自今年(2012)的坎城影展,因為他正好是今年的評審團主席。那時候查了查他的資料,沒什麼特別吸引我的地方便沒再繼續深入下去。



直到近期(似乎是在報紙上)看到這張可愛的海報,才又重新擄獲我。當然,為什麼會喜歡,也沒什麼好說的,我相信你懂的。這張海報就像這部電影一樣清新可愛。


我們看著導演(Nanni)在電影中騎著偉士牌穿越義大利的街道、飽覽城市中的古老建築、忘我地張開雙手在車上跳著舞,又或是騎著車前往帕索里尼遇害的那個海灘……看到演唱會就湊上去唱個幾段、看到電視上出現舞蹈的節目就跟著一起舞動一下,一切都是那麼的自在。又或是看著導演穿梭各不同的小島尋找一個適合工作的地方、四處尋找醫治皮膚癢的醫師,卻苦苦醫不好。



電影中的一切都是那麼舒服自在,好像沒什麼。但有時候這樣的沒什麼最後反而變成了有著些什麼。電影裡不講些沉重的大道理,只是輕鬆地將生活中的片段呈現在眼前,而也只有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中那些瑣碎、不經意的片段都是那麼的美麗。生活似乎沒有那麼難,只要好好去看見每個不經意的片段。



但如果說這部電影真的這麼沒什麼,這麼輕鬆那道也不是。本片的片名為《親愛的日記》(Caro Diario, 1993),因此片中也穿插著導演的O.S、時而從現實忽然穿插到其他回憶的片段、在畫面中變換著不同的音樂、冷不防出現了其他的畫外音(Voice Off),這樣沒多做解釋變換下所造成的疏離都讓人想起了本片所致敬的帕索里尼(Pasolini)的風采─詩意的電影。不用多做解釋,就讓觀眾自行在風景中去有所體會,這樣的過程就像讀詩一樣─在無數符號、語言間組合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本片在這樣自在的節奏下也不乏有所批判,如對電視如何深刻地影響人、少子化、醫療體系無法將人給醫好,只是不斷地在開藥等。但這一切也都不是高聲吶喊,只是讓我們看見導演(主角)與這些片段的互動與無奈。有時候,真正聰明的不一定是站在最前線高聲抗議,而是將批判安靜地藏在背景當中,讓人自行去體會。這樣的手法製造的不是鄉民,而是有省思的公民。



在城市中喧囂久了的我們,有時候似乎也需要這樣的電影來為我們帶來些距離,讓我們重新細細地品味著自己的生活。還記得當我看到片中導演在遠景處緩緩騎著偉士牌時,那是多麼的感動,似乎發現了,是阿人生中心靈上有時候似乎就是需要那麼一點距離。

隨著導演一同穿梭義大利的大街小巷、小島、醫生,感受著生命的吉光片羽,忽然發現其實人生中最棒的電影也就只是好好生活。我們的人生不一定要像那些充滿曲折、戲劇高潮不斷、轟轟烈烈的電影,而只要我們好好去生活,不管每個人的劇情走向如何,都會是部再好不過的電影。



Nanni的偉士牌這麼一騎,重新騎出了義大利寫實主義那般迷人的風采。


而我們有久沒有好好靜下來,看著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幾頁日記?

















編按: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義大利戰後重要的電影運動,打破傳統線性敘事,強調貼近寫實的風格,如開放式的結局、安插不直接相關的片段、生活化的瞬間等。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不散

那道光束將我們帶在一起,

不管三教九流,
不管是人是鬼,

我們終究都是趨光性動物。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當禮物成為一種殖民

我很高興你為我留下了一些什麼
我很很高興我為你留下了些什麼

液態的愛

最後其實沒有誰真正辜負了誰,

只是一切來得太容易,
也結束得太容易。


一切就像,水一樣。